下載客戶端
新界專刊
橫台山梁屋村復辦春節盆菜宴
2023-02-22
分享
榕樹凹麒麟闊別半世紀回歸
2023-02-22
分享
水尾村舞龍舞獅睽違數年再現
2023-02-15
分享
人丁日漸單薄 點燈傳統不滅
2023-02-15
分享
麒麟醒獅坑口再次舞動
2023-02-08
分享
鹽田梓新春茶粿派對聚眾同樂
2023-02-08
分享
靈渡寺佛像完成復修迎善信
2023-01-18
分享
四年一度村選競爭激烈 逾千票票王首誕生
2023-01-18
分享
舊沙田警署歷史變遷(二之一) ——見證沙田新市鎮的變遷
2023-01-11
分享
天氣影響產量 本地年花大減產
2023-01-11
分享
收棕地 鄉郊工業臨迫遷 廠戶盼當局出手助覓地重置
2023-01-04
分享
巧製胎毛筆留歷史紀念
2022-12-31
分享
本年最後一醮八鄉蓮花地舉行
2022-12-31
分享
荔枝窩體驗村開幕 展現客家生活
2022-12-25
分享
上水坑頭村安龍清醮圓滿舉行 嚴寒大雨無阻村民祈福
2022-12-25
分享
深井勝會自薦加入「關愛隊」
2022-12-21
分享
紅橋新村天后廟復修開光
2022-12-21
分享
滘西拜太祖 鹽田悼亡者
2022-12-09
分享
白芒村古蹟見證抗日血淚史
2022-12-09
分享
鄉俗紀聞|疫情下之鄉村節醮誕慶
2022-12-01
分享
牛徑村打醮螢光大士王巡村
2022-12-01
分享
馮錦雄領長者行到「九十九」
2022-11-23
分享
【警界回眸】「打卡」熱點麥景陶碉堡
2022-11-16
分享
微型圖書館新發現
2022-11-16
分享
【風物雜談】被遺忘的供月與芋仔
2022-11-13
分享
太和墟130周年醮會低調舉行
2022-11-13
分享
三米高巨型麒麟頭最矚目
2022-11-03
分享
「香.校變奏」重構村校興衰
2022-11-03
分享
族譜「以小見大」非僅為傳承世系
2022-10-28
分享
八百年屏山鄧氏族譜續成
2022-10-28
分享
1
2
3
4
5
下一頁
橫台山梁屋村復辦春節盆菜宴
2023-02-22
分享
榕樹凹麒麟闊別半世紀回歸
位處沙頭角海邊的榕樹凹村已荒廢多年,村民近年希望復興村落。惟由於交通不便,復興之路舉步維艱。為令更多人認識村落及凝聚村民,該村於癸卯年正月十五日,舉行麒麟拜伯公及新春聚餐,有近百名村民參加,是該村荒廢幾十年來最多村民出席。麒麟隊亦是停辦半世紀以來首度復出,麒麟為仁獸,客家人過年過節都愛舞動,期望能為他們帶來福氣。
2023-02-22
分享
水尾村舞龍舞獅睽違數年再現
2023-02-15
分享
人丁日漸單薄 點燈傳統不滅
2023-02-15
分享
麒麟醒獅坑口再次舞動
2023-02-08
分享
鹽田梓新春茶粿派對聚眾同樂
2023-02-08
分享
靈渡寺佛像完成復修迎善信
2023-01-18
分享
四年一度村選競爭激烈 逾千票票王首誕生
2023-01-18
分享
舊沙田警署歷史變遷(二之一) ——見證沙田新市鎮的變遷
2023-01-11
分享
天氣影響產量 本地年花大減產
2023-01-11
分享
收棕地 鄉郊工業臨迫遷 廠戶盼當局出手助覓地重置
對本港經濟一直作出貢獻的鄉郊工業,在政府近年發展棕地建屋大環境下,受到不少衝擊。其中,位於屯門藍地新慶村及康寶路一帶的數十家廠戶,因政府擬發展公屋面臨迫遷,其死線訂於2025年。
2023-01-04
分享
巧製胎毛筆留歷史紀念
2022-12-31
分享
本年最後一醮八鄉蓮花地舉行
2022-12-31
分享
荔枝窩體驗村開幕 展現客家生活
2022-12-25
分享
上水坑頭村安龍清醮圓滿舉行 嚴寒大雨無阻村民祈福
2022-12-25
分享
深井勝會自薦加入「關愛隊」
2022-12-21
分享
紅橋新村天后廟復修開光
2022-12-21
分享
滘西拜太祖 鹽田悼亡者
2022-12-09
分享
白芒村古蹟見證抗日血淚史
記者早前走到大嶼山大蠔灣畔,探訪三鄉之一的白芒村。此行共訪問兩名村民,分別為85歲的村中士多老闆郭樹容(容伯),以及曾出任村長十六年(2002年至2018年)的張志雄。白芒地方偏遠,人們對它的認識,是東梅古道(東涌至梅窩)的必經之地,是行山地點。其實它的歷史故事多,尤其聽到容伯述說二戰抗日戰爭時,親睹村民所受磨難,令人深深感受到日寇的殘酷,希望以後戰爭也不會再發生。
2022-12-09
分享
鄉俗紀聞|疫情下之鄉村節醮誕慶
過去三年疫情反覆不定,市道固然差,新界的民俗活動亦烏雲蓋頂,節醮誕慶取消的取消、精簡的精簡。面對大時代,汰弱留強雖是自然,但轉數快的港人會坐以待斃嗎?
2022-12-01
分享
牛徑村打醮螢光大士王巡村
2022-12-01
分享
馮錦雄領長者行到「九十九」
截肢(左小腿)運動員馮錦雄,很多人稱呼他為「刀片跑手」——因為他曾以彎刀形義肢,完成本港的馬拉松賽事;他合共以四年時間,分別征服四個極地馬拉松;更令人想像不到的是,他參加極地賽事時已六十多歲!可是這幾年疫情肆虐,「刀片跑手」也不能出外參賽,但這名已屆七十歲的長者「不忘長者」,以自身的經驗知識及能耐,擔當周邊朋友及機構的行山教練,期望他們克服自身問題,行山行到「九十九」。
2022-11-23
分享
【警界回眸】「打卡」熱點麥景陶碉堡
政府於2008年公布計劃將新界邊境禁區陸地覆蓋範圍縮減,並分別於2012至2016年分三階段完成邊境大幅度縮減禁區範圍。從禁區範圍釋出的地區,便成為郊遊人士的熱點和熱門的行山路徑,更有不少郊遊人士喜歡到稱為「麥景陶碉堡」的七個邊境警察哨崗「打卡」拍照留念。
2022-11-16
分享
微型圖書館新發現
一群人在奶茶裏暢泳、在懸空鋼索大踏步,這不僅僅是幻想,而是可製造出來的場景!兩名熱愛微型場景拍攝的媒體創作人Bonnie及二寶,為成立六十年的香港公共圖書館操刀,在南豐紗廠舉辦《圖書館再發現》攝影展,為特意挑選的書本構思微型場景,並進行拍攝。另外,也在三間圖書館休館期間,拍攝多個特設微型場景。展覽期望,讀者對熟悉已久的圖書館有新發現,讓閱讀和生活彼此補足。而兩名創作人指微型場景的拍攝有助提高專注力、減壓,帶來愉悅,在疫情期間有療癒效用,希望參觀者也有此感受。
2022-11-16
分享
【風物雜談】被遺忘的供月與芋仔
香港昔日中秋節除月餅、沙田柚、大紅柿、楊桃、香蕉外,還有芋仔及菱角等食品,中秋節當晚還會用這些東西來供月。其中食芋有特別意義,清乾隆《潮州府志》指出,中秋玩月,剝芋頭食之,謂之剝鬼皮。因芋仔烏黑多毛而若鬼故先剝皮再吃肉,寓意拔不祥驅醜鬼。雖然今年中秋已過,但有不少食肆在秋天會以芋仔來做時令小菜或甜品來吸引顧客光顧。
2022-11-13
分享
太和墟130周年醮會低調舉行
今年正值太和墟建墟130周年,大埔七約鄉公所主辦了太和市開墟130周年祈福醮會,在大埔文武廟舉行誦經法事儀式。大埔墟文武廟於1892年開光,與太和市開市是同一天。1984年該廟已列作法定古蹟。
2022-11-13
分享
三米高巨型麒麟頭最矚目
2022-11-03
分享
「香.校變奏」重構村校興衰
10間村校(其中多間被殺校逾十年)舊生聚首一堂,同唱自己學校校歌的場面相當感人。舉行場地是大埔六鄉學習園地,即前六鄉新村公立學校,亦是成功轉型的村校。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(CACHe)主辦、「香村」藝術家策劃的「香.校變奏:時光藝術展」策展人之一黃競聰指,香港的村校由盛轉衰,至今有200多間村校校舍被閒置,未來如何發展令人深思。他希望,政府釋放更多校舍讓社會持份者申請活化。他說,今次10間村校中,六鄉新村公立學校成功示範活化後與社區有聯繫,為市民提供更多活動空間。另一策展人史嘉茵表示,今次展覽是一次大膽探索,以藝術來呈現活化閒置空間與社區連繫帶來的可能性。她透露,未來團隊除繼續搜集校歌和村校紀錄外,展覽將以地區性或專題性展示。
2022-11-03
分享
族譜「以小見大」非僅為傳承世系
2022-10-28
分享
八百年屏山鄧氏族譜續成
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屏山鄧氏,最近終於完成續修族譜,約千頁分上下兩冊的新族譜,內容包括譜序源流、鄧氏支派、世代分支,以及逾百幀各祖堂祭祖紀念活動圖片。負責族譜編輯的屏山二十六傳子孫鄧廣賢表示,是次修譜達到較完整做好三圍六村的族譜,大家未來去祭祖時,對叔伯兄弟的認識增加,有助維繫本族的團結。
2022-10-28
分享
點擊加載更多新聞>>
下載APP
午夜A级毛片小说